编者:中喷网 墨宸
深圳制造业版图再添重磅布局。近日,汇纳科技与拓竹科技联合宣布,将在深圳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3D 打印工厂,计划 2026 年一季度前完成 15000 台拓竹 3D 打印机的全面部署,目前已有近 5000 台设备陆续抵达并启动调试。这一规模不仅远超国内现有 3D 打印农场的设备量级 —— 据南极熊 3D 打印网数据,国内千余家农场设备总量约 20 万台,单场平均设备量仅 200 台 —— 更将直接改写全球 3D 打印产能格局。

按行业通用测算标准,若该工厂设备开机率达到 80%,参考单台设备年均 8000-1 万元的产值水平,满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 1.2 亿元,若承接高附加值工业订单,产能规模或将进一步攀升。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 3D 打印产业从 “技术追随者” 向 “规模引领者” 的关键跨越。
这场行业震动的背后,是两家领军企业的精准卡位。成立于 2020 年的拓竹科技,凭借设备速度、可靠性与性价比优势,已占据全球 70% 以上的 3D 打印农场设备市场,被业内称为 “3D 打印界的苹果”。而深耕数字化领域 21 年的汇纳科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AI 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曾为超千个 B 端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双方的合作形成了鲜明的 “硬件 + 软件” 互补:拓竹的设备集群提供了规模化生产的物理基础,汇纳即将开发的一体化 SaaS 服务系统则瞄准行业痛点 —— 通过智能排产、打印路径优化、工艺参数自适应调整等功能,可将设备运营成本降低 30% 以上,同时把打印成功率从行业平均的 85% 提升至 98% 以上。这种协同模式,正破解 3D 打印长期存在的 “单机效率高、集群管理难” 的行业瓶颈。

超级工厂的落地,恰逢 3D 打印行业的爆发临界点。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 3D 打印市场规模已达 246 亿美元,未来十年将保持 20% 的年复合增长率,而中国市场增速更为迅猛,仅 2025 年前三季度设备产量同比增幅就达 40.5%。推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技术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宽。
在文创潮玩领域,3D 打印实现了原型开发的 “当日迭代”;在柔软穿戴行业,耐克等企业已通过 3D 打印制造出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复杂晶格结构中底,结合 AI 算法优化缓震与透气性能;航空航天领域,AI 设计的纯铜火箭发动机通过 3D 打印实现了复杂冷却通道的一体化制造,重量减轻 40% 的同时强度提升 20%。这些案例印证了 3D 打印在小批量、定制化、高复杂度制造场景的不可替代性。
汇纳与拓竹的合作正瞄准这一趋势:其开发的 SaaS 系统将实现 “模型上传即打印” 的极简流程,配合拓竹设备的高性价比,有望让 3D 打印从专业工厂走进中小微企业甚至创客空间,真正完成从 “专业工具” 到 “普及型生产力工具” 的蜕变。
如果说规模是超级工厂的 “形”,那么 AI 与 3D 打印的深度融合就是其 “魂”。这种融合正从三个维度重构产业逻辑:在设计端,AI 算法可基于海量数据生成最优模型,如通用汽车通过生成设计技术将座椅支架从 8 个部件整合为 1 个,重量减轻 40%;在生产端,智能切片软件能实时调整打印参数,将材料浪费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在服务端,汇纳的 SaaS 系统可实现万台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智能排产,单机日均作业时长从 12 小时提升至 20 小时。
这一技术路径与国家产业政策高度契合。2025 年工信部推出的 “人工智能 + 制造” 行动,明确将 3D 打印与 AI 融合列为重点支持方向,同期发布的 4 项 3D 打印国家标准,为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规范。在此背景下,深圳超级工厂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成为中国抢占全球智能制造高地的战略布局。
15000 台打印机的轰鸣声,正在深圳勾勒出全球 3D 打印产业的新蓝图。汇纳与拓竹的合作证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从成本红利转向 “硬件 + 软件 + 场景” 的系统能力。当 3D 打印的柔性制造遇上 AI 的智能决策,当规模化生产底座遇上细分场景的精准突破,中国 3D 打印产业正迎来改写全球产业格局的历史机遇。这场始于深圳的产业试验,或将为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 免责声明 ★
1、本文部分内容可能AI生成,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