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喷网 墨宸
根据《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2号)及《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沪府发〔2022〕11号)部署,自2023年起,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等单位,在上海连续举办两届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以“项目+人才”双轮驱动模式,为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提供动力支撑。
本届大赛实现“赛道领域、赛区覆盖、赛评规则、赛事奖励、赛展联动”五大升级。共吸引项目及人才575个,覆盖国内21个省(市、特别行政区)和海外26个国家,首次设置西部分赛区、亚太分赛区和欧美分赛区,进一步推动赛事全球化、高端化发展。
本届大赛遴选出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领性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优秀项目巡礼”专栏将全面介绍大赛优秀项目,展示未来产业前沿技术及企业风采。
未来健康 生物制造
在2024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决赛中,汤忞凭借在生物3D打印领域的创新成果及在精准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产业化实践,成为未来生物产业领域的杰出代表。
“上海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支持体系,特别是在政策引导、项目资助和产业对接等方面展现出前瞻性。”赛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汤忞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
自本科起汤忞便深耕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光声成像到生物材料,再到光固化生物3D打印,她的科研之路始终围绕着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期间,汤忞系统研究了如何利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构建不同器官模型,并精准控制组织的力学和微结构特性,形成了相对成型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思路。

生物3D打印的魅力在于它是工程制造与生命科学之间的桥梁。”汤忞表示,“这项技术不仅能够重建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更能在体外精确模拟患者特异性病理状态,从而推动新药筛选、个体化治疗和组织修复。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有可能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动物实验、加快药物开发提供切实解决方案。”

目前,赛箔生物的相关科研成果已成功实现临床应用转化。赛箔团队基于3D打印构建肿瘤模型,利用患者组织样本快速搭建体外微环境模型,测试多种药物组合,最终筛选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向多位肿瘤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用药建议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患者病情显著缓解。
“这种从基础研究到真实患者获益的直接转化路径,是我持续推动这项技术走向临床应用的核心动力。”汤忞表示。目前,赛箔生物已累计完成大量患者样本的建模和药物筛选工作,未来还将逐步拓展至器官移植、心血管等慢性重大疾病领域。

在谈到生物制造领域的人才状况时,汤忞指出,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的人才体系正处于加速建设阶段,但跨学科融合型人才的相对匮乏仍是制约因素之一。她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一是建立交叉型教育机制,推动“工程+生命科学+医学”的课程融合与联合培养;二是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依托企业真实项目构建实践教学机制;三是完善科研与产业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前沿领域探索。

上海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已展现出强大的引领作用。汤忞博士表示,赛箔生物在公司成立初期即获得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张江专项基金的支持,为技术验证和早期成果积累提供了关键保障。同时,上海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要素和产业链支撑。
“上海的战略布局正在为我们这类新兴科技企业提供完整的成长生态。”汤忞说,“我们与本市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上下游关键企业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极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和验证周期。”
汤忞和赛箔生物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历程,更是上海乃至中国生物制造领域创新发展的缩影。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完善和大力支持,相信上海未来生物产业将会涌现更多的“赛箔”。
★ 免责声明 ★
1、本文部分内容可能AI生成,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