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喷网 墨宸
一则朋友圈爆料让消费级 3D 打印行业瞬间沸腾。拓竹科技创始人陶冶公开透露,“老东家” 大疆已投资一家 3D 打印公司,且协议中包含针对拓竹的相关条款。尽管大疆、拓竹及传闻中的被投方智能派均未官方证实,但这场由 “师徒对决” 引发的行业震动,已标志着 3D 打印赛道正式进入巨头竞争时代。

2025 年 11 月,陶冶的一条朋友圈成为行业焦点。他不仅证实大疆通过投资切入 3D 打印领域,还透露拓竹早有预判,在 2022 年底就提前完成一轮融资,为应对 “激烈内卷” 储备充足资金。市场消息显示,大疆此次投资的标的为消费级 3D 打印老牌企业智能派,投资规模达数亿元量级。
尽管工商信息尚未显示智能派有股权变更痕迹,三方也均保持沉默,但这一爆料并非空穴来风。作为消费级无人机巨头,大疆近年正加速多元化布局,先后推出全景相机 Osmo 360、扫地机器人 DJI ROMO 等新品,寻找新增长曲线。而 3D 打印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显然成为其跨界的重要目标。
大疆此时入局,恰逢 3D 打印行业的黄金增长期。随着技术成熟和需求释放,消费级 3D 打印已从 “极客玩具” 升级为家用制造工具,全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 年,国产消费级 3D 打印设备出口量达 380 万台,同比增长 31%,中国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供应链优势,在海外市场快速扩张。

这一赛道的崛起,离不开拓竹科技等中国企业的推动。这家由大疆前高管陶冶创立的企业,仅用 5 年就成为全球行业标杆,2024 年实现营收 55-60 亿元,净利润近 20 亿元,净利率超 30%。其核心团队几乎清一色来自大疆,将无人机的精密控制、算法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技术基因,成功移植到 3D 打印领域,打造出 “工业级性能,消费级价格” 的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已超三成。
在技术层面,中国企业正不断突破行业瓶颈。拓竹通过 AR 计算与多传感器协同技术,将打印良品率从行业平均 70% 提升至 98%,打印速度达到 500mm/s,是同类产品的 2 倍;同时搭建 MakerWorld 平台,汇聚 10 万 + 免费商用模型,形成 “硬件 + 耗材 + 内容” 的生态闭环,耗材复购率达 35%,远超行业均值。
大疆跨界 3D 打印,既有战略拓展的考量,也暗含应对竞争的 “防守性” 需求。从技术层面看,无人机与 3D 打印存在高度协同性 —— 无人机的飞控算法可转化为打印头动态平衡技术,云台增稳技术能解决打印抖动问题,双目视觉避障系统可实现打印质量实时检测,这些成熟技术的迁移的,能帮助大疆快速突破 3D 打印的核心技术壁垒。
从市场角度,3D 打印与无人机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均覆盖创客、户外爱好者、专业创作者等群体,大疆可借助现有渠道快速触达目标客户。而随着拓竹等 “大疆系” 创业公司的快速崛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疆通过投资布局,既能防范核心技术与人才流失带来的竞争压力,也能抢占千亿级新兴市场的先机。
不过,大疆入局也遇到很多强劲的对手。拓竹已构建起完善的技术专利体系和用户生态,累计申请专利超 300 项,海外服务网络覆盖广泛;同时,3D 打印行业对用户体验和社区运营要求极高,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和用户积累。对于大疆而言,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认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仍是关键课题。
大疆的疑似入局,将彻底改变 3D 打印行业的竞争格局。此前,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性能和价格层面,而巨头的加入将推动竞争升级为技术、生态、供应链的全面比拼。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场 “鲶鱼效应”—— 巨头的资金投入和市场推广,将加速 3D 打印技术的普及,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这一新兴产品,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在技术发展上,大疆的参与有望推动行业突破现有瓶颈。3D 打印目前仍面临材料多样性不足、打印精度待提升、多材料打印难度大等问题,而大疆在精密制造、智能算法、材料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能为这些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全球格局看,这场竞争也是中国智造全球扩张的缩影。从无人机领域的大疆,到 3D 打印领域的拓竹,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更多巨头入局,中国 3D 打印行业将加速整合,形成更成熟的产业链生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大疆疑入局 3D 打印,无论最终是否落地,都已释放出明确信号:这一曾经小众的赛道,正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对于消费者而言,巨头竞争将带来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对于行业而言,技术迭代速度将加快,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这场竞争将推动 3D 打印技术从消费级向工业级延伸,为高端制造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 免责声明 ★
1、本文部分内容可能AI生成,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