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喷网 墨宸
当深圳快造科技的股权变更信息显示美团龙珠、高瓴创投等资本巨头集体入局时,消费级 3D 打印赛道的热度被彻底点燃。这个蛰伏多年的行业,在 AI 技术突破、供应链成熟与政策扶持的三重催化下,正从专业工具领域跃入大众消费视野,成为资本市场争夺的新焦点。从头部企业估值飙升到跨界玩家争相入局,一场关于 "个人制造时代" 的资本盛宴已然开启。

资本围猎:从融资加速到 IPO 冲刺
消费级 3D 打印的资本热度并非偶然爆发,而是行业价值逐步兑现的必然结果。2024 年末以来,深圳快造启动 B 轮系列融资,东证资本、珂玺资本等机构相继跟进,最终迎来美团系与高瓴的重磅注资,完成了从专业资本到产业资本的背书升级。这种融资加速并非个例,原子重塑等新锐企业也在 2025 年斩获君科丹木、基石资本的 A 轮投资,资金尽数投向技术研发与全球化拓展。
更具行业风向标意义的是头部企业的 IPO 进程。创想三维在 2025 年 8 月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其招股书披露的经营数据堪称行业范本:2024 年营收达 22.88 亿元,近 3 年复合增长率 30.4%,即便在 2024 年行业调整期仍实现 0.89 亿元净利润,本轮投后估值约 65 亿元。而另一家头部企业拓竹科技虽未公开上市计划,估值早已突破 300 亿元,成为资本眼中的 "隐形冠军"。
一级市场的暗流涌动同样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25 年以来 3D 打印领域投融资事件达近五年高位,超过 40 起。尽管公开融资金额约 21 亿元未及往年峰值,但资本向消费级头部项目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错过早期布局的机构正加速寻找潜力标的。这种结构性热度,印证了资本对消费级 3D 打印商业化落地的信心。

爆发逻辑:技术、政策与需求的共振
消费级 3D 打印能获得资本青睐,核心在于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被逐一打破,形成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需求升级的共振效应。
AI 技术的渗透成为最关键的破局点。曾几何时,复杂的建模流程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而生成式 AI 工具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VAST 公司的 Tripo 平台支持通过文字、图片输入生成可打印 3D 模型,已与拓竹、创想三维等主流厂商达成合作,将建模门槛降至 "零技术基础" 水平。创想三维在招股书中明确将 AI 技术列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其开发的智能切片、自动校准功能,使设备实现 "开箱即用" 的消费级体验。
政策端的强力扶持为行业添薪加柴。2025 年 9 月,商务部等 8 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桌面级 3D 打印设备纳入 "数字产品消费" 重点方向,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享受同等补贴政策。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动能,京东 618 数据显示,2025 年大促期间 3D 打印相关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 3 倍,入门级设备国补后价格已下探至千元级别。
需求升级则为行业打开了增长天花板。Z 世代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让 3D 打印从 "工具" 变为 "创意载体",潮玩手办、定制家居配件等场景快速兴起。海外市场更早已形成成熟需求,创客群体的 DIY 文化与教育领域的 STEM 课程普及,支撑起中国企业的出海版图 —— 目前头部厂商超 9 成营收来自海外,2024 年中国 3D 打印机出口额达 81.6 亿元,同比增长 32.8%。
技术与产业的协同成熟则夯实了供给基础。原子重塑推出的轮盘式喷嘴库设计,实现 36 色、12 种材料的精准打印,破解了多材打印的效率与损耗难题;打印速度从传统的 100mm/s 提升至 500-600mm/s,彻底告别 "数日打印一件" 的低效时代。材料体系也日趋丰富,丝绸 PLA、木纹 PLA 等改性材料层出不穷,碳纤维复合材料强度较传统材料提升 40% 以上,拓展了应用边界。

中国话语权:深圳军团的全球统治力
在这场消费级 3D 打印的产业浪潮中,中国企业已确立全球主导地位,而深圳则成为无可争议的产业核心。拓竹科技、创想三维、深圳快造、原子重塑等头部玩家均扎根深圳,形成从核心技术研发到供应链整合的完整生态。
这种聚集效应带来了显著的市场优势。2024 年全球消费级 3D 打印设备市场 CR5 达 78.6%,其中拓竹科技以 29% 的份额居首,创想三维紧随其后占 21%。从全球供应链视角看,中国供应商在消费级 3D 打印领域的占比高达 94%,凭借完善的电子制造产业链与精细化运营能力,逐步掌握行业话语权。
出海成为中国企业的共同选择,并复制了无人机、扫地机等硬件品类的成功路径。安克创新推出的消费级 3D 纹理 UV 打印机,在海外众筹斩获 4676 万美元,刷新平台纪录;XTOOL 深耕激光雕刻赛道,实现营收数十亿级突破。这种 "技术突破 + 供应链优势 + 海外渠道" 的模式,让中国品牌在欧美成熟市场快速渗透,2025 年 1-8 月我国 3D 打印机出口量同比增长 25.1%,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国内市场的潜力同样值得期待。参照扫地机器人的普及路径,在政策扶持与市场教育双重作用下,国内消费级 3D 打印正从创客、教育场景向家庭市场延伸。3D 打印农场的兴起成为重要推手,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备案农场逾 2000 家,桌面级设备保有量突破 10 万台,为个性化订单提供柔性生产能力。拓竹科技开发的农场管家系统、创想三维的高性价比机型,均针对性解决了 B 端用户的效率与成本痛点。

风口浪尖:资本狂欢下的冷思考
尽管资本热情高涨,但消费级 3D 打印仍面临多重挑战,考验着行业参与者的长期生存能力。原子重塑 CEO 刘斌指出,行业仍存在三大瓶颈:操作易用性不足、创作门槛尚未完全消除、材料多样性与成本控制失衡。普通用户对设备校准、故障排查的技术需求,以及专业耗材较高的价格,仍是大众化普及的 "最后一公里"。
行业竞争的焦点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早期的硬件参数比拼已让位于生态构建,"设备 + 耗材 + 内容" 的三角增长模式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拓竹科技通过开源社区积累海量模型,创想三维构建自产耗材矩阵,原子重塑规划用户内容共创平台,都反映出生态壁垒的重要性。对于中小玩家而言,缺乏生态支撑的纯硬件模式将难以立足。
标准缺失与质量参差则可能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当前耗材市场充斥白牌产品,因无法通过龙头企业的严苛认证,存在打印成功率低、设备损耗大等问题。参照电子烟行业的整合路径,未来设备厂商或将主导耗材标准制定,推动行业出清与集中度提升。
即便如此,资本与市场仍对行业前景抱有强烈期待。KBV Research 预测,2028 年全球消费级 3D 打印机市场规模将突破 7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0%;国金证券更看好其 28% 的高速增长态势。随着 AI 技术与材料科学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消费级 3D 打印有望复制智能手机的普及路径,从资本追捧的 "新宠物" 变身走进千家万户的 "必需品"。
从实验室到家庭桌面,从专业工具到创意载体,消费级 3D 打印的进化之路才刚刚开启。资本的涌入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但真正决定行业终局的,仍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在这场 "个人制造革命" 中,那些能平衡技术先进性与消费便利性的企业,终将笑到最后。
★ 免责声明 ★
1、本文部分内容可能AI生成,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11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