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网

Nike 推出首款全 3D 打印运动鞋 Air Max 1000

来源:中喷网 发布日期:2025-08-11 245

编者:中喷网 墨宸

Nike 与德国增材制造平台 Zellerfeld 联手推出的 Air Max 1000,被官方与多家媒体描述为品牌首款几近整鞋采用 3D 打印工艺制造的运动鞋:它保留了 Air Max 家族标志性的可视气垫单元,但鞋面与中底等主要结构由 Zellerfeld 的自动化打印系统与专有材料一体成型,呈现出无缝、雕塑感强烈的外观与“去鞋带”式的贴合体验。此消息由 The Verge、3D Printing Industry 等行业媒体首次集中报道,并在 Zellerfeld 的产品页面上有对应说明。

 

在材料与可持续性方面,Zellerfeld 将用于 Air Max 1000 的材料命名为 zellerFOAM®,官方宣称该材料基于 TPU(热塑性聚氨酯),具备可回收、透气、可清洗与抗异味特性;结合数字化生产流程,品牌方主张这种一体化增材制造可显著减少裁片与粘合工序产生的废料,并使按需或小批量本地化生产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结论仍需第三方生命周期评估来验证,目前公开的可回收与环保数据主要来自厂方说明。

从产品呈现到市场化路径,Air Max 1000 的发布采取了“先示范、后局部发售”的节奏:该鞋款最早在大型潮流展与限量场合亮相,引发潮流圈与科技媒体的广泛讨论,而后有报道指出“Oatmeal(麦色)”配色计划在 2025 年夏季通过 Nike SNKRS 抽签发售,并预计价格区间集中在约 179–210 美元之间;同时 Zellerfeld 平台也计划在同日推出限量独占的“Black”配色。多家追踪潮流发售的媒体与零售信息页面提供了发售日期与渠道的细节(例如 2025-08-19 的抽签/上架安排),这反映出品牌在将新制造方式推向消费者时采取了谨慎而分阶段的商业化策略。

 

行业与舆论对 Air Max 1000 的定位不乏放大式解读,部分媒体将其称为“鞋类的 iPhone 时刻”,其判断基于三点:一是 Air Max 系列本身拥有强烈的文化符号与消费基础,二是 3D 打印带来的“一体成型+差异化密度控制”有潜力重塑舒适性与外形表达,三是可回收材料与按需生产若能落地,对库存、运输与环保具象征性影响。Highsnobiety 等媒体在报道中直接使用或引用了“iPhone 时刻”这一比喻,以强调该款产品的象征性与示范价值。

但将“示范”转为“常态”仍存在多个现实制约。行业观察者与技术媒体指出,3D 打印在鞋类的大规模商业化面临设备打印速度、单件成本、材料性能(尤其是长期耐久性和脚感)以及供应链整合等瓶颈;大厂通常会以小规模实验或限定款来测试市场与工艺,而真正把按脚型个性化打印变为主流,还需要打印速度和材料成本的显著改进,以及后处理、回收与售后体系的配套。Wired 等报道总结了当前增材制造在鞋类领域的进展与障碍,认为“每一次大牌的 3D 打印尝试都在推动材料与流程的进步,但距离全面替代仍有一段路要走”。

 

从商业与文化两端来看,Air Max 1000 的价值既在于它为主流消费者提供了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增材制造成品鞋的机会,也在于它迫使供应链上游(材料研发、打印设备制造、数字化定制与回收体系)更快迭代。若后续大量用户的耐久性与舒适性反馈良好、打印效率与成本得到改善,并且品牌能建立可靠的回收与数据隐私规则,那么这类“打印鞋”就有可能从潮流样本走向更广泛的零售现实;反之,它也可能长时间以限定款与实验项目的形式存在,继续作为品牌创新力的展示窗口。

总结而言,Nike 与 Zellerfeld 推出的 Air Max 1000 是一次兼具科技实验与潮流传播力的尝试:它把 3D 打印的美学与可回收材料的承诺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人看见制造方式可能发生的变化;但在说它已经“改变产业”之前,市场化规模、成本曲线、材料寿命与回收闭环等关键指标仍需时间和数据来证明。对想进一步了解的人,我可以把媒体报道、官方产品页、发售渠道与业界评论做成时间线或对比表格,或抓取首发用户的开箱与耐久性评测来做后续跟进。

★ 免责声明 ★

1、本文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www.ink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