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能的数字印刷 为何市场占比还不大

来源:科印网 发布日期:2018-12-06 194

 

2016年德鲁巴印刷展后,数字印刷被舆论炒得很热,因为制造传统胶印机的领军企业都介入到数字印刷设备的制造行列。

近期由香港永洪集团投资在东莞的永洪印刷公司宣布从“9月1日停止印刷科的生产运营,所有同事将解除劳动合同”,仅保留数字印刷业务。消息一出,有人将此解读为“传统印刷被彻底摒弃”,“数字印刷是重要趋势”。果真如此吗?

鄙人的认识是:数字印刷确实会成为发展趋势,而且,数字印刷涉足的市场范畴会进一步扩大,但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会在瞬间爆发,在可以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传统印刷依然有着自己的用武之地。

因为,数字印刷在环保,在满足个性需求上确实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在现阶段,一般产品的质量还难以同传统胶印相媲美;更主要的是设备与耗材的高成本、低效率决定着产品的低性价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唯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数字印刷才可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数字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真实比重我们还不了解

时至今日,数字印刷在中国印刷市场中的占比究竟达到多少?似乎谁都说不清楚。国家新闻出版署2016年的数据是357.87亿元人民币,占当年11544.75亿元印刷总产值的3.1%,但这仅是指列入该署统计口径、有着书刊准印许可的3056家企业实现的产值。事实上,国内从事数字印刷的企业、连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小型门店企业可能多达数万家,这些企业的营业额虽小,但集腋成裘,如果把这些产值也统计在内,完全可能改变市场占比。

再则,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印刷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承印的介质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说无所不能,如果以前还说“除了空气,什么都可以印刷”,那现在的激光投影成像技术不就是以空气为幕布,在瞬间实现了空气中的“印刷”?那在木材、瓷砖、纺织面料、金属面板、玻璃、皮革上的印刷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接受了。

如果依然以新闻出版署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那2016年全国共有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制企业51375家,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704.37亿元,分别占比50.65%(该年全国印刷企业总数为101420家)和75.39%。眼下,数字印刷进入包装印刷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难道在形成气候后,这些企业每年实现的数字印刷产值依然视若无睹,不计在印刷总产值中吗?

孙子有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对数字印刷这块新兴的市场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唯如此,才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数字印刷这几年市场渗透的速度确实很快

1959年.美国施乐公司制成了世界第一台落地式办公用全自动复印机,由此算来,数字印刷机投入实际应用也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但数字印刷的爆发却是在近十年,其关键是被班尼·兰达指为长期来影响数字印刷发展的五大障碍有四个获得了质的突破,这是指承印幅面、印刷速度、印刷质量与承印介质,唯独性价比不高依然困扰着它。

数字印刷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首先表现在对新兴市场的占有上,如果说前几年数字喷墨印刷应用于纺织印染还属于试水的话,那这几年几乎已经呈漫山遍野之势,其产品也从以往的裁片发展到匹布,通过喷绘制作出的台布色彩鲜艳,量身定制的T台走秀服在印染时可以做到对有效部分的喷印毫厘不差,丝毫没有浪费,这一切让人印象深刻。更令人欣喜的是,能满足织物喷印的国产数字印刷机及墨水也在不断涌现,这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更大范围的铺开提供了可能。

建筑装潢领域的情况大体相似,不少数字印刷门店引进能在多种材料上打印的惠普公司产Latex设备后感觉业务量明显增加,墙纸、窗帘、台布、画作都可以在这一款设备上打印,市场已经接受了这种取代传统预印工艺的生产方式。EFI公司甚至宣称:数字打印的产品已经进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能。

标签由传统凸版印刷转为柔性版印刷,现在又快速地向数字印刷方向转型。欧洲不干胶标签协会Finat在其最新发布的《Radar报告》中称:2017年欧洲数码标签印刷机的安装量首次超过传统印刷机的销售量。正是看准了市场的这一发展方向,已经退休的前柯达公司高管竟然重燃创业激情,联手其他投资人共同开发出了国内首款连带模切装置的组合式标签印刷机,具备了与进口设备相争的能力。

至于数字印刷进入包装领域现在尚属起步阶段,能否快速铺开关键还是在于产品的性价比,在于改成小印数的个性化包装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产品的销售,在于新增销售带来的利润能否至少抵消掉新增成本。因为,易于满足彰显个性的差异化包装尽管是发展方向,但投资人毕竟是奔着利润去的,除了极少数领军企业外,在一时还看不到市场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好处的情况下,希冀大面积铺开并不实际。

倒是数字印刷在图书市场的进展依然不甚明显,虽说全国已有30条左右的生产线投入运营,但除个别具备出版能力的样板企业外,大多还难以靠此挣钱,这主要还是牵涉到图书出版、印刷、发行三者关系的商业模式问题,没有大破就不可能大立。

数字印刷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既与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有关,采用静电成像技术的数字印刷设备生产中基本不存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问题;采用喷墨成像技术的数字印刷工艺在生产过程中虽会出现一定量的VOCs排放,但相比于传统凹印生产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印染工艺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这几年数字印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希望张扬个性、满足个性需求的追求既然有可能得到满足,那又何乐不为呢?

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特色的数字印刷

与组织批量生产的传统印刷有着鲜明区别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起来的我国印刷业以满足批量生产的传统印刷工艺为主,其中胶版印刷与凹版印刷大概又各占四成上下。伴随着印刷产能的扩张,快速发展的印刷业呈现出产品过于雷同、产能大于需求、低价竞争频现的状况。但可以肯定地说:除了涉足书刊印刷还需要办理相关审核手续外,印刷早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把印刷机视作印钞机的暴利时代数十年前就已经离我们而去。

数字印刷则是在近二十年时间里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艺,基于迄今为止用于商业印刷的数字印刷设备及耗材都还依赖进口,加之各厂商采用的图像成形方式及耗材又有所差别,所以现在行业内通行的方式是供应商负责维保、按照设备的打印量收费,其价格与该企业的当月印刷量呈反比。换句话说,数字印刷基材的开放性远不及传统印刷,虽说在品牌间也难免有竞争,但一当选择了某品牌的设备那该企业的日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供应商的牵制,生产企业除了用印量说话,难有其他的争辩机会。

传统印刷的特点是批量组织生产,努力地在提升设备的利用率与员工的生产效力上下功夫,这几年又在提升设备的自动化上做文章,因为唯有不断地提高效力、摊薄生产成本才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但零星而琐碎是数字印刷订单的特点,对于客户来说确实可以做到立等可取,但怎样把一张张零星的订单组织起有效率的生产是个大问题。

现在,不少数字印刷门店的设备利用率普遍不高,其产品的售价自然也就居高不下;而引进了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的企业因为折旧庞大、利用率又不高基本上都陷入了成本陷阱。所以,怎样的商业模式才符合数字印刷“巨量零星订单”的特质还需要所有从事这一行的企业用心探讨,唯有把“巨量”与“零星”这样一个看似两律背反的矛盾体有效地协调在一起才能真正让数字印刷走上发展的康庄大道。

期待数字印刷在本来毛利就不高的图书印刷与包装印刷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也在于解决好这对矛盾,让企业实实在在地有着盈利空间。只能作为花瓶摆设的东西尽管也有着需要但毕竟市场受限。

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是发展数字印刷的当务之急

是数字印刷设备的高成本及利用率不高导致了数字印刷产品的低性价比,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才可能引来期待中的数字印刷市场的爆发性扩张,否则,即便感觉数字印刷应该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产阶层的日益增加得到快速发展,但种种实际障碍的存在依然会影响它的健康成长。

围绕着提升数字印刷产品性价比的工作应该从供应商与生产企业两方面下手:

从供应商的角度说,就是要走设备与耗材国产化的道路,因为自动出印版机(CTP)在中国的普及过程证明:唯有国产化才能有效降低产品的市场售价,让新工艺替代传统晒版,如果依然像起步阶段完全依仗进口设备的话,尽管自动出印版机是发展方向,但昂贵的产品价格不免让人望而生畏,延缓新技术的市场推广速度。

现在几乎所有的印刷人都已意识到数字印刷的发展空间巨大,既如此,为什么我们至今还不积极投入关键设备的研发,生生地被日、美等国的数家外企卡着脖子。研发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早投入总比晚投入好。完全可以相信,一旦国产的数字印刷设备在市面上亮相,进口设备的价格必定大大下降。喷墨印刷能迅速地在纺织印染领域得到推广同大量国产设备的进场不无关系。好在国内也已有不少印刷机械设备制造商看准了这一商机开始行动起来,如果国家能够切实重视唐谨委员在2017年初召开的政协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实质性地给以支持与扶持那情况就应该更好。

从生产企业的角度说,是要寻找到适合数字印刷、有效解决“巨量”与“零星”这对矛盾的商业模式。门店承接业务、集中组织生产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既减少了企业在设备上的重复投资,也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但如果只是在同一品牌下的集中还大大不够,需要同行相互间的双赢合作。至于推进短版图书使用数字印刷关键还在于处于源头的出版社要有积极性,通过探索,形成一条为读者服务的最便捷的生产方式。

数字印刷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它有着便捷、快速、易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优势,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数字印刷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肯定会渐趋上升,但这是一个过程,是与数字印刷设备、耗材的国产化,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性价比的不断提高联系在一起。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字印刷与其他印刷工艺还将并存,融合发展,变化的是各种生产工艺的市场占比。我们期待着数字印刷企业客观地面对现存的种种矛盾,同心协力地去加以解决,我们也期待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发展能够有相对更高一点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