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喷网 墨宸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为纺织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释放出纺织行业加速进入数字化转型 “快车道” 的强烈信号。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当前纺织工业正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绿色低碳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传统生产模式存在效率低、能耗高、协同弱等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纺织行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实施方案》围绕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发展目标,提出了 18 项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两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到 2027 年,超过 70% 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要实现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打造 150 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60 个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到 2030 年,纺织行业将实现全价值链数字化提升。《实施方案》聚焦四大方面提出具体工作任务,为纺织产业数字化转型绘制了清晰的 “数智蓝图”。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方面,强调突破智能配色、瑕疵检测等 “卡脖子” 技术。坯布瑕疵检验、染化料测配色等技术瓶颈一直制约着纺织行业全流程数字化制造的推进。通过 “揭榜挂帅” 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有望打通这些关键断点。同时,加快 5G +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生产环节的应用。在一些先进的纺织工厂中,已经引入了 5G 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的高速、稳定通信,生产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和处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疵点检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布匹上的疵点,提升产品质量。
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行动重点提出 “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和 “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支持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客户需求,推广协同设计、云设计等方式,实现量身定做。一些服装企业构建了服装服饰产品图案、民族特色专属纹样、素材、版型等数据库,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版型等,企业通过数字化设计和生产系统,快速实现个性化服装的定制生产。提升柔性化生产能力则是为了应对快节奏的市场变化,推动生产线柔性升级改造,发展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一些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打造了共享车间 / 工厂,能够根据订单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设备和工艺,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高效生产。
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致力于推动材料与产品高端化跃升,通过工艺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高性能纤维生产与应用水平,推动智能可穿戴产品发展。同时,加快纺织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数字化集成应用水平,推进智能产线 / 车间 / 工厂建设。在绿色化转型方面,加速纺织全产业链的绿色化转型,提升清洁能源占比与资源循环水平,加强数字化能碳管控,实现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纺织行业与多领域的融合化发展,构建纺织行业大模型,推动 “数据 + 模型” 深度分析和业务资源协同。
夯实支撑基础行动从标准、质量管理、标杆示范、创新载体和专业化服务队伍等多个方面为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建立涵盖参考架构、成熟度、服务商能力分级分类等系列标准,以标准引领数字化成果的深化应用。开展《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贯标,提升质量重点环节数字化集成应用,以质量管理数字化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创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集群 / 园区,培育标杆企业,以标杆示范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重点支持中西部数字化转型创新载体建设,以创新载体推动区域和行业均衡发展。聚焦关键环节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专业化服务队伍保障数字化转型落地。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 63.7%、82.3%,化纤、棉纺等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要实现《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仍需全行业共同努力。
《实施方案》的印发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纺织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加大技术创新和投入,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共同推动纺织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 免责声明 ★
1、本文仅为学习交流参考,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读者需自行筛选核实,对使用结果负责。
2、文中部分素材(包含但不限文字、数据、图片等)引自官方报道、行业报告及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方处理。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