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胶印机进口额大涨超预期!传统胶印是穷途末路还是死灰复燃?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6 406
       前几天,看到一组数据,着实吃了一惊:今年1-10月,国内胶印机进口额达到6.54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52.6%。不仅比去年同期多出2.25亿美元,并且还比2015-2017年三个年度的全年水平分别高出0.20亿美元、2.40亿美元、1.12亿美元。

照这势头下去,2018年全年的胶印机进口额很有可能超过2014年的7.92亿美元,创出近5年的新高。至少,已经创出了近4年的新高点。

看完这组数据,三好同学有两个感想。

一是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进步,近来看衰胶印的声音又有所抬头。尤其是,曾经的行业巨头东莞永发宣布放弃传统印刷转型数码,一度引发胶印是否已经穷途末路的热议。

从前10个月的进口数据看,圈内老板在用真金白银表明:胶印仍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可为对比的是:同期,数码印刷机的进口额为2.96亿美元,同比增幅仅有1.96%。

二是印刷圈大举投资的热情与印刷市场扑朔迷离的走势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2017年圈内上下还一度对行业回暖近乎形成共同的预期,2018年印刷市场的走势则很难简单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在环保压力不减,市场加速分化的情况下,不少老板面临的问题其实比想象还要多。

虽然三好同学曾说过,对重资产的印刷业而言,在市场好的时候,老板们会倾向投资买设备,因为多干就能多赚;在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的时候,一些有投资能力的老板也会倾向投资买设备,而且是买效率更高,价格也不菲的高端设备。因为阶段性的效率优势,有可能帮助老板们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准的利润率。

可今年前10个月,在市场走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圈内老板意外迸发的投资热情,还是大大超出了三好同学的预期。问题是:到底是谁在10个月内,买走了价值数十亿元人民币的胶印机?

三好同学注意到,在海德堡、高宝、小森三大胶印机厂商中,近一两年在中国市场表现最佳的首推小森,2017/18财年大中华区的销售额暴涨78.75%;其次是海德堡,中国区销售额增长5.91%。

相对而言,这两家公司的设备都长于商业和书刊印刷。而在包装印刷领域更具竞争力的高宝,2017年在中国的销售额意外出现了1.42%的微幅下滑。

如此说来,在近两年胶印机市场的快速反弹中,来自商业印刷领域的购机需求即使不是绝对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源。

这样一来,还有问题:是什么促使商业印刷企业的购机需求,在近一两年集中爆发?乍看上去这有些不符合常理,因为商业印刷貌似是——

一个正在缩水的市场

前几天,一位来自重庆的老板问了三好同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商业印刷市场的走势?

一时之间容不得细想,三好同学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观点是:这是一个正在缩水的市场。说完之后,心里有点儿打鼓:这样讲是不是太武断?仔细一想,好像问题也不大。

圈内老板常说的商业印刷是一个大范畴。它既包括名片、单页、宣传册、信封/信纸、不干胶等一般印刷品,也包括门票、发票、汽车票、火车票等有价票证,还包括很多杂七杂八的小产品。

无论门类多丰富,绝大部分商业印刷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商业活动中作为信息传递媒介或交易凭证存在。说白了,就是一种信息载体,而不像包装产品一样拥有具体的物化功能。

问题是:信息承载与传递恰恰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商业印刷受到的冲击甚至比书刊印刷还要大。

各位老板想想,从最初的飞机票电子化,到后来的发票电子化,再到最近的火车票电子化,具有票证功能的商业印刷品,是不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一张张倒下?虽然不至于完全消失,但需求量的大幅下滑难以避免。

至于名片、单页、宣传册等一般性商业印刷品,不像有价票证一样受到政府或其他部门的强力推动,无纸化变革看上去没有那么剧烈,但走势同样不容乐观。在今年8月举行的一场论坛上,印刷侠创始人钱贵昱便引用长期积累的大数据表示:市场对名片产品的需求,已经出现下滑的迹象。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名片在商务场合的作用早已不再像过去一样不可或缺。对单页、宣传册等产品来说,来自互联网营销工具的替代效应同样明显。

当然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对商业印刷市场来说,并不完全是“替代”,也有增量。比如,部分互联网企业在初创期,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地推,宣传单、喷绘等印刷品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工具之一。

再比如,近一年多时间,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全力抢占扫码付的流量入口,带动了二维码印刷的爆发性增长。全国各地有不少印刷厂,因为接到了大批量的二维码订单而生意兴隆红火一时。

只不过,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对印刷品,包括支付二维码的需求,都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很难成为长期、稳定的业务源,自然也就很难抵销部分商业印刷品趋势性缩水带来的市场减量。

问题是:如果商业印刷市场确实正在缩水之中,那相关企业的设备投资应该趋于谨慎才对。在进口胶印机金额的暴涨中,来自商业印刷的购机需求,为什么还可能是重要的动力源?

这就与商业印刷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有关——

一个正在整合的市场

商业印刷市场的缩水,被不少圈内企业的直观感受所证实。一位票据企业的高管说,随着发票电子化的推进,业务量减少了百分之二三十。据三好同学了解,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发票电子化叠加国地税合并,已经导致部分印刷企业被直接洗牌出局。

一位在深圳做商业印刷的老板表示,市场给人的明显感觉是:高端的业务在减少,中低端的业务在分流。与前几年的高峰期相比,这家工厂一年出现了几千万元的业务缺口。

另一位在北方做商业印刷的老板,有类似的感受。只不过由于及时进行了业务调整,他的工厂业务量不降反增,还有不错的增长。

一方面是市场总量的缩水和部分企业业务量的下滑,另一方面却是新兴商业印刷企业的快速崛起。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合版印刷厂。

合版印刷几乎从进入大陆市场之日起,便毁誉参半。近年来,遭遇的各种议论更是有增无减。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总量缩水的商业印刷市场中,部分合版印刷企业的快速做大,正在成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现象。

隐藏在惊人表象背后的,其实就是:市场整合的力量。问题是:合版印刷有什么魔力,能在商业印刷市场中扮演起整合者的角色?

这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合版印刷理念及配套软硬件,带来的生产效率及成本优势。相对于专版印刷,这种效率和成本优势是压倒性的。这一点,圈内的很多老板都明白。

此外,还有两点同样不容忽视:一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递的便利性,为订单的跨地域流动提供了可能;二是日益便捷的高速公路和物流体系,最终使订单的跨地域流动变成了现实。

这三点相互成就:高效率的合版印刷技术提供了生产基础,网络化的信息传递扩大了订单聚合的范围,便捷化的物流体系使及时低成本的产品交付成为可能。

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QQ、没有微信、没有互联网,合版印刷即使效率再高,一天能做200套版,是不是也“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仅凭本地市场,很难满足合版印刷对业务的海量需求;要开发外地市场,订单的传递和服务成本又过于高昂。

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具备了生产技术、订单聚合和物流支持的客观条件,合版印刷厂才具备了爆发性增长的可能。相对于传统的商业印刷企业,绝大多数合版印刷厂都很少聚焦于一城一地,而是尽可能覆盖一定的地域范围。因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的放大,它们对订单的需求是海量的。

这样一来,商业印刷市场必然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限订单的重新分配和产业格局的改写。这一进程自合版印刷进入大陆后便已开始,目前仍在推进之中,远未到终局之时。

商业印刷市场走向整合的4个阶段

任何一个行业走向整合,通常都会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更何况是在总量缩水的商业印刷市场。

现在回头来复盘可以发现,合版印刷进入大陆十几年,最初掀起的波澜并不算大。这主要是受制于订单获取、拼版软件、生产设备以及初始进入者投资能力等的局限,合版印刷的生产效率远没有今天这么高。

即便如此,在与专版印刷的竞争中,合版印刷的成本优势也已经初露峥嵘。同样的产品,合版印刷的价格通常可以低30%左右,这让那些对品质没有硬性要求的客户很难抵制住诱惑。

实际上,在商业印刷市场走向整合的最初阶段,竞争主要就发生在合版和专版企业之间。这一则是因为起步之初的合版印刷厂大多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实力相对弱小,基本呈点状分布,交集不多;二则是因为当时专版印刷占据的市场份额还很大,足够合版印刷厂去攻城略地。三好同学觉得,不妨把这称为商业印刷市场整合的1.0阶段。

问题是,随着合版印刷厂数量的增加和部分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及对订单的海量需求,合版印刷厂之间的碰撞便不可避免。不妨将这看成商业印刷市场整合的2.0阶段。

如果说专版和合版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在中低端市场,专版企业很难有足够的抵抗力,合版印刷厂之间的比拼则是真正的“硬碰硬”。

合版印刷厂之间的碰撞主要拼什么?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价格”,而价格多数时候又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当效率提升不足以支撑更低的价格要求时,乱象便产生了,如广为行业诟病的缺纸缺数等等。

当前,商业印刷市场的整合则貌似已经进入了3.0的阶段。相对于此前的一团混战,3.0阶段的一个特点是:合版印刷厂出现分层,有的企业崛起成为行业龙头,有的企业则在竞争中趋于萎缩,甚至被淘汰。

也就是说,虽然合版印刷可能成为未来商业印刷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模式,但并不是每一家合版厂都能成为最终的赢家。由于事关优胜劣汰,这一阶段的市场争夺会比以往更激烈。为了获取更大的效率和成本优势,部分老板便会倾向于引进更新、更高端的印刷设备。这可能正是近两三年商业印刷企业,购机需求爆发的原因所在。

在产业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或几家大型企业形成相对的市场均衡后,商业印刷市场还可能迎来整合4.0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也许是:市场相对回归理性,因为继续的价格搏杀带来的边际收益,很难抵销需要投入的大量成本。毕竟,合版印刷再厉害,其效率的提升也有极限。

对正在趋向整合的商业印刷市场来说,前3个阶段是已经或正在经历的产业现实。第4个阶段则只是推测,能不能最最终成为现实尚未可知。

很多老板可能都会有的一个疑问是:大陆商业印刷圈最终会不会出现一个像健豪在台湾一样,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超级企业?也许会有,但难度很大。毕竟,大陆市场的广袤非台湾可比,想独占并不容易。

三好同学更关心的是:在市场趋向整合的过程中,商业印刷市场的参与者,如快印店、盘商、电商、合版厂,将如何在新的产业生态中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

在以往的商业关系中,它们之间有合作,也不乏竞争。随着合版厂、大型电商平台的崛起,这种关系如何演变,值得关注。

好吧,今天就说到这里。啰嗦这么多,不一定有多少道理,供各位老板参考就好。

无论如何,有一句话大体是不错的。那就是:当前,商业印刷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各位老板说呢?

关键词: 印刷 胶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