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正酝酿新一轮的变革和融合

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04 132

近年来,奔涌而至的数字出版浪潮对出版业的影响显而易见,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业的战略性发展方向。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驶入这片“蓝海”。种种迹象显示,作为我国图书市场生力军的少儿出版产业,正在酝酿新一轮的变革和融合。
 
  前不久,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少儿数字出版成为最大亮点。展场上各种引人注目的电子产品,以及2013儿童数字出版国际论坛上中外少儿出版人对少儿数字出版现状的探讨,让每个出版人充满了紧迫感和使命感。

大幕拉开 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有这样一个视频曾在网上走红: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熟练地点击iPad屏幕,父亲拿来一本纸质杂志,婴儿却依然对着封面不断点击,并对杂志的无反应表现出迷惑的表情。这位父亲在视频中打出了一段字幕:“对我女儿来说,杂志就是一台死掉的iPad。”

“这句话既悲壮,又颇耐人寻味。”这一视频可谓数字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挑战的生动写照,也一直留在亚马逊中国数字出版总监姜峰的脑海里。

“在亚马逊平台童书的收益中,电子书所贡献的利润已经显著超过了百分之三四十。”姜峰说,今年美国Kindle童书已经达到12.8万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种在增加,而现在Kindle电子书总数量是224万种,童书占到5.2%,并且还在不断增长,逐渐显现愈加重要的地位。亚马逊的Kindle童书给美国出版商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几家大型出版商如西蒙舒斯特、哈珀柯林斯等的电子书对纸书总收益的比例已经超过30%。
  一款名为《小红帽》的软件,乍看是一本讲述小红帽故事的美丽绘本,但其中的人物皆为动画,小读者可与之互动,参与找食物、选道路等小游戏。这是英国诺西·克洛出版社总经理凯特·威尔森在2013儿童数字出版国际论坛上用iPad演示的。

事实上,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中国少儿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已在几年前开始。一些少儿出版社以长期以来积累的出版优势为基础,率先思考全媒体出版发展路径,走上跨媒体经营之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广大儿童读者与市场接受和认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推出了“中少数字图书馆”“少儿快乐阅读平台”等几大系统,其中“中少数字图书馆”目前已经卖给30多个公共图书馆,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万元;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打造了集发布、销售、互动功能于一体的“全封闭APP平台”——“优乐互动”数字项目,推出了“开满兔儿伞花的地方”等深受喜爱的少儿数字产品,并成功牵手联想智能电视,再次发力数字出版领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将历时6年打造的中国首套美德童话全书《魔法小仙子》改编成网络游戏《魔法仙踪》,《皮皮鲁总动员》已从图书领域拓展到网络游戏、动画等产业……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认为,一些专业化出版机构和教育机构在数字出版理念、技术和工艺流程方面的探索与积累,为少儿数字出版物的品质注入了新的活力,少儿数字出版物的整体水平也得以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熟练运用富媒体手段,为孩子们做出世界级的优秀产品。”张克文如是说。

路在何方 明确定位拓展空间

少儿出版业竞争激烈,数字出版的“蓝海”正迎接创新者的搏击。虽然少儿数字出版已见端倪,但在很多出版商眼里,当下的中国少儿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的迷雾之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子书通过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家长似乎再也不需要传统出版商了。因此,如何重新定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所有出版人深思。”凯特·威尔森如是表示。

张克文把中国少儿电子图书市场划分为:电子书1.0(ebook 1.0),即传统印刷图书对应的电子版;电子书2.0(ebook 2.0),即从生产到发布都只有数字化形态的电子读物;电子书3.0(ebook 3.0),指除了文字、图、表等平面静态阅读要素以外,集成了声音、视频、动画、实时变化模块(如嵌入的网页等)、交互模块等要素的多媒体读物。

张克文表达了这样的困惑:在电子书1.0市场中,全民参与,但技术、渠道在运营商手上;在分成比例上,人家说什么是什么,出版社很少有议价权;终端用户使用率不高,图书类型受限制(以小说、童话类为主)。由于加工成本很低,越来越多的作者直接绕开出版社,将电子版权授权给运营商或版权代理。“这就造成少儿社在电子书1.0市场被边缘化,而电子书2.0市场尚未形成完整链条。在电子书3.0市场中,专业机构投身下海,数字出版物数量、质量显著提升。但整个电子书3.0市场要实现产业化赢利,难度不小。”他说。

姜峰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在亚马逊Kindle的电子童书畅销榜上,80%是读本,是以文本为主的非增强型电子书。“在这些书里,我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中国的《美猴王》。它卖得不贵,只有1美分,注明适合10岁以上儿童阅读,现在已经在Kindle童书榜上冲到了第16名,并且还在大幅攀升。”姜峰说,他原以为这应该是个绘本,像《大闹天宫》似的图画书,或者至少应该有很多精彩的插图。但他打开看后大为吃惊,里面只有一张画得并不完美的猴王,而全书都是朴素的纯文字。他认为,Kindle热闹的、带来丰厚利润的童书板块才应该是适合传统出版社的真正的大平台。“那些天天在创新求炫的一书一APP,并没有进入主流的读书频道,没有成为活的‘书’,也没有彻底摧毁孩子们对于阅读的认知。虽然说电子化了,但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还是书;我们自己最擅长、最拿手的,也还是书。”

蓝海搏击 立足内容把握需求

“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关键要找准自己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定位,要衡量自己能否为内容生产和创新提供新的增值服务。”这是业界人士受访时的一致感受。

张克文认为,现在去印证、分析各种可能的数字出版模式的得失,倒不如秉承专业出版人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用户群体的需求。“试着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探讨电子书3.0的未来之路。”

从事出版行业多年的经验告诉张克文,用户的需求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产品作为一种载体,一直以来承载着我们出版人的态度和经验。可以肯定地说,用户希望我们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一本优秀的书或一节生动的课这么简单。”他认为,如同传统出版物,对少儿数字出版物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儿童与家长这两个群体上。对于儿童群体来说,他们的需求是直观的,要求优秀的内容,以及更加有趣、更加生动的展现形式及更好的阅读体验,而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富媒体技术大大提升数字出版物的阅读体验,提升其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张克文表示,作为买单者的家长群体,他们更关注图书和教育产品为儿童成长带来的价值。家长用户希望的一定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可以陪伴儿童成长、可以为家长和孩子带来全方位指导的良师。“不能从做‘阅读教育产品’的自身定位转化为做‘阅读教育服务’,当下束缚数字出版发展的桎梏就无法根本解除。”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用未来的阅读创造阅读的未来。出版物电子化、数字化的过程,始终都脱离不了内容,只是内容要放到什么设备上的问题。”姜峰认为,在这些变革的过程当中,文字的载体也在变化。“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代人的努力,他们慢慢地推动内容的形式、载体、表现方式、传播效率等一步步地往前走。”他说,亚马逊Kindle的成功,首先是确保电子书1.0的成功,把这个脚印踩实以后,再去做后面的事,“这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道理”。“如果还没有那么多的版式、内容、模式、模型和资源去作坊式或规模化地生产、衍生足够高质量的‘出版级’的内容,就不要贸然行动,先做好踏实的1.0。”姜峰的看法是,把我们已经熟悉的文本化、图片化、绘本化的东西做好,把我们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出版的家底迁移好、利用好、发挥好,再一步步地往下走。“以后的‘书’,会叫、会笑、会哭还是会动、会摇,一切都未可知,一切都有可能!”

“新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向前一步的机会,希望大家都能向着数字出版朝前迈一步,这将使得出版机构跃入中国儿童的大产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共同引领中国儿童成长。”张克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