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印刷业为啥越来遇难吸引年轻人?难道纸质印刷品真的是“森林杀手”?!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22 494
      10月全印展期间,在上海有很多活动。其中,有一个论坛汇聚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的业界大佬,三好同学也去旁听了一下。

起初,三好同学还想:几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印刷实力各有差异,坐在一起能擦出什么火花?未曾想,擦出的火花还不少。

在这个以英语交流为主的论坛上,三好同学凭借初中三年级的听力基础,愣是大体搞懂了:大佬们以如何提升印刷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为主线,重点探讨了印刷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以及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的问题。

原来总以为,环保压力为国内企业所独有,欧美企业早就闯了这一关。没想到,一圈听下来,它们面临的环保挑战一点儿也不少。

当然了,虽然说的都是环保,内涵却不大相同。咱们说环保,多数时候讲的是废气治理、VOCs减排,老外面临的环保压力貌似更多来自于对纸质印刷品是“森林杀手”的指责。

按照三好同学的理解,不一定十分准确:欧美国家的环保主义者似乎发起了一场运动,鼓励老百姓尽可能少用、不用纸质印刷品。因为在他们看来,消费纸张就是间接砍树,杀死森林。对大多数印刷老板来说,这可谓是釜底抽薪。所以说,欧美同行遇到的麻烦其实要比咱们大得多吧?

QQ截图20190722130047

 

这么大的事儿,各国的印刷协会自然不会坐视。三好同学以前就隐约听说过,美国印刷协会发起了一场名为“印刷力量(Print Powers)”的运动,通过刊登媒体广告等多种方式回击对行业不公正的指责,宣传印刷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并游说议员避免出台对行业不利的监管措施。

还有一个机构,名字叫作“Two Sides”,总部位于英国,由来自多个国家的造纸和印刷企业组成,专门澄清、回击社会上对造纸和印刷业环保问题的误解,宣传纸质产品独特的价值。

各位老板说说,在欧美搞点印刷容易么?赚钱多少不提,印点书报刊,不被认可在为社会文明传承做贡献也就算了,还被扣上了森林杀手和破坏环境的帽子。作为老板,心里得有多憋屈?

当然了,与环保相比,三好同学更感兴趣的是各国大佬在讨论中涉及的另外一个问题——

印刷业为什么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

这个话题首先是由一位美国大佬发起的。他长长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跟中国和印度不一样,你们人口众多,有很多年轻人,用不着为招人发愁。在美国,印刷厂要招年轻工人就很难。更加令人困惑的是,很多父母干了一辈子印刷,却不想让儿女接班。多数年轻人也不愿意接手父辈的工厂,继续干印刷。

说到这儿,他问来自印度的一位代表:你儿子在你的工厂上班吗?当听到一个“Yes”时,他不无羡慕地说:你真幸运。

似懂非懂地听大佬们聊到这儿,三好同学忍不住暗自琢磨:印度的情况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咱可知道,美国人显然是高估了中国印刷老板的“幸福指数”。

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年轻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比自然是多不少。然而,现在圈内老板想要招几个踏实、肯干,愿意一心一意搞印刷的年轻人,也并非那么容易。

比如,专业院校是行业人才的重要入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的印刷专业院校,不管是中专、高职,还是本科,普遍性地遭遇招生难。部分以培养初级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中专、中职学校,由于生源不足,在校生规模日渐萎缩,有的甚至只能停招转向。

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印刷专业,每年招录的学生中将印刷作为第一志愿的比例很小,多数是调剂而来。由于学非所愿,毕业后只有一小部分人会选择留在印刷圈。

入口无法引流,印刷厂要招人就不容易。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有些上规模的印刷厂会选择与专业院校联合办学、办班。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班人才供给不足,多数印刷厂就只能转向从市场上自由招聘。这时,不少老板又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招不来、管不好、用不起、留不住。

类似的事情遇多了,有些创业时间早的老板便会感慨“今非昔比”: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一个月几百块,干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现在的年轻人,一个月几千块,还动不动就撂挑子。

总之,有一个观点不少老板可能都会认同:即使在人口总量全球第一的中国,印刷业的吸引力也在衰退。想招到足量、好用的年轻人,并不像美国同行想象得那么轻松。


timg (3)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咱们的人口总量还在增长,劳动人口数量却已连续多年下滑:2017年与2012年相比,少了3500多万人。

其次,社会在发展,经济结构在变化,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形成了分流。别的不说,最近这些年快递行业的爆发性增长,便从印刷等传统制造业抢走了不少人。有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8月,全国快递员的数量增长了约50%,总数突破300万,比全国搞印刷的人都要多了。

第三,不管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找工作,考虑的因素无非就几个:收入、劳动强度、发展空间、社会认可度等。

各位老板说说,咱们在哪个维度上更有优势?有个数据,不一定很准确:2017年,快递员的平均月薪约为6200元,印刷厂的一线员工又有多少?


QQ截图20190722130009

印刷厂为什么还有传承难?

如果说原本与印刷毫无交集的年轻人,出于误解也好,还是收入、劳动强度、社会认可度等各种原因也好,不愿进入印刷圈也就算了。

为什么很多“印二代”,也就是印刷厂老板的子女,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对工厂并不陌生,还会出现宁愿从头再来,也不愿接手父母家业,继续干印刷的情况?

这个问题,美国人有提及,在日本貌似尤为严重。比如,在谈到当前印刷业面临的挑战时,一位来自日本印刷协会的代表,讲到了两点都与“人”有关:一个是年轻人减少,繁荣的建筑业更具吸引力,印刷业每个细分市场都缺乏劳动力。也就是,前面说到的第一个问题。另一个便是很多印刷厂后继乏人,如何“把生意传承给下一代是一个难题”。

相对而言,代际传承的问题在国内印刷圈似乎还没有这么严重。因为改革开放至今满打满算不过40年,目前很多活跃在行业舞台上的老板,早的从90年代早期开始起步,晚的从2000年后开始创业,年龄大一些的50多岁,年轻一点的40多岁,六七十岁的也有但不多,代际传承的紧迫性远不像欧美企业那么严重。

然而,对于部分未雨绸缪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希望子女尽早独当一面的老板来说,确实有人遇到了“老子愿意交、子女不愿接”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有句话老板们别不爱听:如果你打拼了二三十年的工厂,子女就是不愿接茬干,很可能是生意做得还不够大。

比如,按照最新统计,国内99000多家印刷厂,共有从业人员280多万人,一家平均约28个人。再去掉一些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印刷厂可能只有十几个人。是不是没有想象多?

当然了,咱们印刷厂的人少,美国和日本比咱们更少。2017年,美国共有印刷及相关企业43379家,就业岗位881285个,平均每家只有约20人。而日本多数印刷厂的员工数都在10人以下,还有不少不到4人。

这样的工厂一年能做多少生意?2017年,国内印刷企业的平均产值约为1218万元;美国印刷及相关企业的平均发货量约为381万美元。如果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按平均值的一半计算,则国内大部分印刷厂年产值大体只有600万元左右,美国多数同行的发货量则不到200万美元。

这么大体量的生意能赚多少钱?2017年,国内印刷厂共实现利润总额约676.62亿元,产值利润率为5.61%。小微企业的利润率可能高一些,按翻倍计算,一年利润总额约为67万元,去掉税约净赚50万元。同年,美国印刷厂的利润率更可怜,平均只有2.9%。就算小微企业翻一番,200万美元营收对应的利润也只有11.6万美元,比咱们强不了多少。

各位老板说说,在咱们这儿一年能赚50万多少还算是一桩生意,在美国一年赚不到12万美金,能有多大吸引力?由此,“印二代”不愿意接班,是不是就好理解一点了?

遭遇难题的印刷厂该怎么走?

当然了,传承难并不是只存在于小微企业,在一些年产值三五千万元的规模以上印刷厂也会出现。

这又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一种可能:二代特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无论如何对印刷就是无感。但更可能的问题是:机会成本。

比如,对父辈来说,很有可能也知道把厂房租出去比自己干更赚钱,但干了几十年,既有行业情怀,也有路径依赖,终归难以割舍。对年轻一代来说,这种情怀和路径依赖却不会那么强烈,如果有好机会自然更愿意去闯一闯、试一试。

说了这么多,印刷业对年轻人吸引力衰退和代际传承难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办法破解?

相对来说,第一个问题要好解决一些。办法并不神秘,最近几年很多圈内老板都在做,那就是:加大技改力度,尽可能地用自动化的设备取代人工。尤其是,原本手工劳动较多的印后环节,机器换人的进展还是很快的。

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解决印刷厂普遍面临的招工难、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印刷厂化解不断走高的人工成本压力。要不然,这几年印刷圈都说生意难做,很多设备为什么还卖得那么火呢?

在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再融入一定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便具备了智能化的雏形。这两年,智慧印刷、智能工厂不仅咱们在讲,日本也在说。比如,2018年IGAS展会的主题之一便是:智能工厂。因为他们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要远比咱们更严重。

第二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好办了。如果一位老板不想自己打拼多年、倾注心血的工厂被儿女轻易放弃,那就要尽可能地做出水平、做出特色、做出规模,从而让它更具传承下去的价值。

想想就能明白,一家年产值5000万的印刷厂,总比500万的要更容易传下去。而一旦做到印刷圈前几百名,甚至上了市,这事业要传承下去就基本问题不大了。如果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那就是:二代、三代到底能不能接得住?

话又说回来,如果父辈使出万般招数,子女就是不愿接盘,还能怎么办?没有太好的办法,无非两种可能。

一是老板们继续自己扛,能干到哪天算哪天。实在干不动了,就转手他人或解散清盘。对多数规模不大的印刷厂来说,这可能是略显残酷但又难以避免的命运。2017年,全国注销和吊销印刷厂7088家,想来完全被逼退出的应是少数,老板无奈之下主动选择的还是多数。

二是如果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特色和规模,可以选择卖身变现。“卖身”听上去悲壮,其实是资产变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一家印刷厂最终能被上市公司或规模更大的同行溢价收购,说明老板的心血没有白费,辛苦打拼很有价值。

好了,既然美国、中国、日本三个印刷大国,都遇到了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衰退和企业代际传承的难题,说明这两个问题在全球印刷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于这样的问题,那么多能人、大咖都给不出答案。三好同学自然也只能抛砖引玉,而无法给出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如果说还能多做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祝各位老板好运!因为无论多难,总还是有企业能做成百年老店。

关键词: 印刷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