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网

打印机安全升级:物联网时代下的防护新挑战

来源:中喷网 发布日期:2025-08-01 285

编者:中喷网 墨宸

在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打印机已不再是单纯输出文档的孤立设备,而是融入办公网络乃至智能家居体系的智能终端。这种互联互通的特性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让打印机成为网络安全的 “薄弱环节”,其安全防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物联网时代的打印机,往往具备无线连接、远程操控、云同步等功能,这使得它们暴露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遭受攻击的途径也大幅增加。过去,打印机的安全风险多集中在本地网络内的权限滥用或物理接口的非法接入,而现在,黑客可通过网络扫描发现存在漏洞的打印机,利用弱口令、固件缺陷等漏洞入侵设备。例如,部分打印机的默认管理员密码未被及时修改,黑客通过批量扫描便能轻松登录,进而窃取设备中存储的打印记录、通讯录等敏感信息,甚至操控打印机发送恶意文件,成为攻击内网的 “跳板”。

智能打印机的 “云集成” 特性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为了实现跨设备、跨地域的打印服务,许多打印机与云平台绑定,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 或网页远程提交打印任务。但这一过程中,数据传输若未采用高强度加密技术,就可能被截获篡改。此外,云平台自身的安全防护不足也会牵连打印机,一旦云账号被盗,攻击者不仅能获取打印任务信息,还可能篡改打印内容,造成商业机密泄露或信息误导。

物联网环境下的打印机还可能成为 “僵尸网络” 的一员。黑客通过植入恶意程序,可控制大量打印机发起 DDoS 攻击,或利用其计算资源进行非法活动。由于打印机的固件更新频率较低,且用户往往忽视对其进行安全维护,这些恶意程序一旦植入,便可能长期潜伏,难以被发现和清除。

面对这些新挑战,打印机安全升级刻不容缓,以下是具体且可落地的升级措施:

从用户操作层面,需落实基础安全设置的细节优化。密码管理上,不仅要修改默认密码,还需采用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混合密码,长度不低于 12 位,且每 90 天更换一次;同时为管理员账户和普通用户账户设置分级密码,限制普通账户的系统修改权限。网络配置方面,手动关闭打印机的蓝牙自动发现功能,仅在需要时临时开启;无线连接优先选择 WPA3 加密协议,隐藏 SSID 避免设备被轻易搜索到;进入打印机网络设置界面,禁用 Telnet、FTP 等非必要服务端口,仅保留 80、443 等核心通信端口。

在固件与软件维护上,需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用户可在打印机设置中开启 “自动更新提醒” 功能,确保第一时间获取厂商发布的安全补丁;对于企业级设备,可通过管理软件批量推送固件更新包,更新前需验证补丁的数字签名,避免安装恶意文件。此外,定期卸载打印机驱动中附带的冗余组件,如不必要的扫描插件、云同步工具等,减少潜在漏洞载体。

数据安全防护需贯穿全流程。本地存储清理要设置自动擦除机制,配置打印机在每次打印任务完成后 30 分钟内,自动删除缓存的文档数据和操作日志;企业用户可启用硬盘加密功能,对打印机内置存储的敏感信息进行 AES-256 加密处理。传输加密环节,强制要求打印机与终端设备的通信采用 TLS 1.3 协议,云打印服务需开启端到端加密,确保打印任务从提交到输出的全链路数据无法被破解。

厂商需承担起技术升级的主体责任。在产品设计阶段嵌入硬件级安全芯片,如集成 TPM 2.0 模块,为密钥存储和加密运算提供独立环境;开发行为异常检测算法,通过分析打印频率、数据传输量等指标,自动识别异常操作并触发警报。同时搭建专属的安全管理平台,为企业用户提供设备漏洞扫描、风险评级和一键修复功能,定期发布打印机安全白皮书,指导用户规避新型威胁。

企业级用户还需建立完善的打印机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网络分段将打印机划入独立的 DMZ 区域,利用防火墙限制其与核心数据库的直接通信,仅允许通过指定服务器中转数据;部署终端检测响应(EDR)系统,实时监控打印机的进程活动,一旦发现恶意代码注入或异常网络连接,立即阻断并隔离设备。制定安全审计制度,每周生成打印机操作报告,重点核查非工作时段的打印记录、大容量文件传输和跨区域访问行为;每季度开展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流程排查潜在漏洞。此外,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明确禁止使用公共网络连接企业打印机,指导正确识别钓鱼打印任务链接。

物联网时代为打印机赋予了更多功能与便利,但也使其安全防护进入了 “深水区”。只有正视这些新挑战,从技术升级、管理强化、用户意识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构建起坚实的打印机安全防线,让智能打印在安全的前提下真正服务于生活与工作。

想了解更多喷墨资讯,请点击访问中喷网官网:

www.ink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