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喷墨网-喷墨社区

技术:印前流程下的色彩管理

来源:印刷技术 发布日期:2015-01-19 1030

 

在此所指的是大印前流程是一个全自动、网络化的数字印刷或胶印印前文件处理系统。该系统包含web网页端客户自主下单、购物车结算、在线支付、印刷色彩标准选择、文件上传、进入企业内部网络、PDF文件精炼、数字印刷或传统胶印工艺自动判断、色彩空间转换、自动拼版、自动进入数字印刷机印刷或CTP直接制版等环节。

那么,在这样的系统中该如何做好色彩管理?或者说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这种系统的色彩管理软件呢。

何为真正的色彩管理?

很多传统印刷企业用的色彩管理软件,虽然名称是色彩管理软件,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数码打样软件而已。也就是说,这些软件不需要第三方软件的配合,只能完成印刷企业内部的数码打样色彩管理工作。而在印前流程中,印刷企业不仅仅是需要这样一个数码打样软件,还需要一套真正的色彩管理软件,它应该是一套设备的色彩关系管理系统。在大印前概念下的色彩管理要比单纯的胶印机色彩管理复杂得多。一般只有胶印机的印刷企业,只要保持胶印机稳定,然后用数码打样软件将打印机规范化,让胶印机和打印机的色彩数据直接对应,基本就可以满足色彩管理的需求了。

但现实的问题是,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传统胶印企业对色彩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当他们既有数字印刷业务又有传统印刷业务时,色彩管理就开始变得困难起来。于是他们对色彩标准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热衷于G7、PSO等工艺认证。众多供应商如方正、今印联等也纷纷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为印刷企业提供工艺认证服务。工艺认证一时成为印刷企业追捧的热点。

通常,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企业自身的规范和标准,向这些国际标准靠近,比如改用标准油墨、标准纸张及橡皮布等。当然这些耗材的改变相对还是简单的,只要花钱,换供应商就基本可以解决了。硬件更改容易,软件更改、工人旧操作习惯的更改和新操作习惯的建立才是最难的地方。所以,对于工艺认证,并非印刷出一张标准样张就可以通过了。印刷标准样张其实是认证过程中最简单的一步,最难的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要建立所有规范化操作的作业记录,并且让企业可以一直的“标准”下去!这些作业记录没有时间的积累、没有操作员工规范化习惯的养成,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是不是只有改变自己企业的原有规范标准,才能通过认证呢?事实上,不论是G7还是PSO都是在ISO12647标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不过这2个认证的校正控制方案有一些缺点和不足。基于TVI控制的PSO缺乏对灰平衡的控制手段,以致在实现中,可能导致整个灰平衡阶调不均衡。

可喜的是,ISO也正在修正这个问题,发布了最新的ISOTS10128标准,该标准把TVI和灰平衡两种校正方案都纳入到标准体系中,并针对上述方法的缺点,又多加入了一套使用CMYK-CMYK的转换标准,即Devicelink色空间转换。这个标准的提出,使一些企业可以通过CMYK-CMYK色空间转换的办法来使自己的印刷条件符合某种国际标准色域,这无疑是一个大的进步。

事实上,如果企业的印刷条件稳定、色域够大,根本不需要为了让自己的印刷品符合更多的标准色彩而强制自己去换用所谓的标准油墨,或改变自己设备的工艺标准及员工的操作习惯。

笔者认为ISOTS10128标准的出现,使得一些既有传统印刷业务又有数字印刷业务的企业有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管理方案。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相对应的软件出现,如GMG的Colorserver。这套软件的应用对象正是具有多样化设备和复杂色彩转换关系的印刷企业。也就是说,在一个印刷厂内,无论是在静电数字印刷机上印刷,还是在喷墨印刷机上印刷,抑或是在传统胶印机上印刷,最终的印品都能符合同一个色彩标准。

好的色彩管理软件在哪里?

如此看来,问题似乎已经解决,然而,当深入应用这些软件后,却发现了这类软件的不足。这类软件要对多种设备进行色彩管理,也就是说要有超强的“兼容性”,难道这类软件真的能像数码打样软件那样管理好打印机吗?它可以驱动打印机、数字印刷机和CTP制版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这类软件能做的只是采集ICC文件中的数据,通过ICC文件间接管理设备。也就是前面说的Devicelink色空间转换。